70后小时候玩的游戏的法

70后的童年玩什么?

女儿放寒假了。由于老人们都不在北京,我和老公工作又都很忙,所以她只好独自一人在家过寒假。女儿倒是也习惯了,乐得一个人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谓喜欢的事情,也不过就是给她的几个芭比娃娃反反复复地换衣服,读上几页画面精美的故事书,摆弄摆弄玩具箱子里的各种小动物,再就是把那个大俄罗斯套娃中的诸多娃娃按照大小个儿一字排开,然后以老师的口吻给她们训话。除此之外,就是看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和玩电脑游戏了。女儿的这些游戏,尽管大多都是我的童年所不曾拥有的,但是对比一下我这个70后女人的童年,我却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女儿的童年真的有我快乐吗?那曾经逝去的童年游戏又一一回现在我的面前: 跳皮筋可以说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女孩子最喜欢也最常见的一种游戏了。因为那时每家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所以几乎很少有孩子拥有从正规商场里买的皮筋,绝大多数都是家长们由旧车胎改造成的。而若拥有一个又宽又结实的皮筋,简直就是女孩子的骄傲了,她可以由此而成为大家的焦点。放假的时候,约上三五个同伴一起跳皮筋,可以说是我们最快乐的事情了。规则一般是平均分成两组,每组由两个人轮留撑皮筋,其他人来跳。可以从脚跟一直升级到“大举”(就是双手举起的高度),跳法也有好多种,难易程度也不同,就看大家的水平了。最惬意的是在人员不均的情况下,做“**”(真遗憾,那个名称现在居然都不记得了),就是既不属于A组也不属于B组,可以不用撑皮筋,在两组之间不停地跳,那感觉,就是一个字:爽!有时人手不够,或是有幸能找到两棵距离相当的粗壮的大树,也可以把皮筋拴在树上,以树代劳,大家玩个不亦乐乎。记得我曾有过那样的经历:一个人在家玩皮筋,用两条板凳来撑皮筋,结果由于板凳的重量太轻,弄得人、皮筋、板凳全部“纠缠”在一起。即便如此,依旧是乐此不疲!冬日里,我们常常会玩得进到屋子里,头上还冒着“热气”。 对70后女孩子来说,另一个好玩的游戏就是扔“嘎啦哈”(我一直不知道这种游戏的学名叫什么,反正我们东北方言就是这么称呼的)。这个游戏的工具主要是羊的膝盖骨(猪的也有,但太大了,影响战绩,一般会被涂上红色的颜料,数量4-6个不等,也有更多的,当然,技术要求也更高),外加一个沙包。规则是在一只手扔出沙包的同时,用五个手指以最快的速度夹起姿势相同的羊骨(“嘎啦哈”),然后同沙包一起接入手中。这个游戏的规则和玩法也有很多种,我说的不过是最简单的一种而已。假期里,我们几个要好的伙伴,常常坐在某一家的炕头上,玩得“废寝忘食”。那瘾头和现在的“麻友”们比,也不相上下呢。 对于东北孩子来说,冬天滑冰是再好不过的游戏了。这也是男孩子们的最爱。几乎所有学校和公园里都有一个大大的冰场,假期里,一群小伙伴聚在一起,穿着廉价的,挡不住严寒的冰鞋(那时只有体校队的队员才会有从商场里买来的“正规”冰鞋),在冰场上左一圈右一圈地滑着,尽管姿势并不怎么正确,尽管会接二连三地摔上无数个跟头,尽管会冻得手脚麻木,鼻涕乱飞,但换来的却是内心无比的快乐。冰、雪、天融为一色,每个人就如同迎风飞翔的小燕子,欢乐无比。而对于我这样胆小的女孩子来说,虽然不敢同淘小子们“同台竞技”,只是顺着冰场边缘狭窄的冰道打“出溜滑”,也已经是超级美了。 再有一个好玩的游戏就是丢沙包了。这个游戏比较适合较多的小伙伴一起玩。也是分成两组,由对方投掷,打中身体任何部位,即算输掉。当然,如果你确信有能力接到投过来的沙包,就尽管去接,这会算作你的积分,下次如果被打中了,可以作为抵消,不算输。这个游戏虽然很简单,但却特别锻炼人的反应能力,也有助于小伙伴们的团结。一般玩过一场游戏下来,嗓子不喊哑是不可能的。 70后男孩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游戏——搧纸片(东北方言称“pia ji”)这种“pia ji”一般在路边的小摊上就能买到。多是由旧纸壳剪成圆形或方形,上面贴上《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各色人物图像,制作多很粗糙。也有孩子没有零花钱买到这些“pia ji”,就找来硬纸叠起来自己做。规则也比较简单,谁能用自己的“pia ji”将对方的“pia ji”搧翻到另一面,谁就算赢。虽然看似简单,却也是需要技巧的,力度、方向的掌握都不能含糊。记得邻家的小哥哥是玩搧“pia ji”的高手,他有一纸箱子的“pia ji”,都是赢来的“战利品”。 寒假里,我还有一件至今仍然值得自豪的游戏——做“冰花”,也算是童年的我一个小小的创意吧。找来几个不同形状的铁质盒盖,在里面倒满水,把自己喜欢的小人书或画报上的图案剪下来,放进水里,再放入一小截尼龙绳,然后把它放在外面。在东北零下20度的严寒里,只需几分钟,水就结成了冰。把冻成了冰的盒盖拿到屋子里,在暖暖的火炉上轻轻那么一烤,冰块就下来了,“冰花”也就大功告成了。也可以把彩纸放在水里,制成五颜六色的“冰花”。

70后、80后的朋友们,请问谁记得我们小时候玩的有趣的游戏?介绍一下吧!想带孩子温一下我的娱乐活动!...

FC魂斗罗...超级玛丽...
老鹰捉小鸡....
跳房子....

70后的童年游戏

ff

70后的人谁还记得有哪些儿时玩的游戏?

谁说现在孩子只会玩电脑游戏,TV game和掌机人家也玩啊,还有万智牌这样的集换式卡牌游戏人家也玩啊,以前没条件所以才整天玩写没意义的东西,要我说让孩子玩什么来代替各种video game,打篮球不错,如果非要让孩子玩玻璃球还不如让他们打台球或者高尔夫去

80年代的游戏有哪些?

古巴战士。。。FC游戏

80年代10大经典游戏,小孩玩的!

1、打弹珠 即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是不是有点象高尔夫?^_^通常一颗五花小珠2分,一颗透明大珠5分,水平不够只有靠个大来凑了,最原始的动量定理就是这时候学的:) 2、拍洋画 与弹珠同样疯狂的游戏,买一张16开大的上面印着各式各样小人的硬纸,有西游记的,有变形金刚的,有三国演义的……将它们一小张一小张的剪下,可以按图案内容比大小(一般越稀少的图案越大);也可以比看谁能将洋画拍翻背。总之,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 3、滚铁圈 在一二年级时还玩的比较多,后来慢慢失传了。可能是因为没事背着个大鉄圈比较傻气吧 :) 4、丢沙包 打仗扔石头的变种。要三个人玩,非常训练敏捷性。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着算白打,直到能用手抓住“打手”扔过来的沙包,才能“刑满释放”。有点象棒球中“投手”和“捕手”之间的耍心眼,斗志斗勇。 5、跳房子 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头就可以玩。在地上画出一摞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后按照格子的单双,一边前进,一边要把石块踢到正确的格子里,出界或者跳错了格子都算失败。锻炼脚的控制力。 6、跳皮筋 本来是不想把皮筋列进来的,但下课时,校园里的绊马索实在颇为壮观,所以“小马过河”“马兰花”们也应占有她们的一席之地。 7、抓棋子 与跳房子相对应,抓棋子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四颗军棋子和一个乒乓球。先扔一下球,把棋子撒下去,然后赶快接球,再扔,将所有的棋子翻成正面朝上,接球再扔,将所有棋子横立起来,接球再扔,将所有棋子竖立起来……一旦接不到球,或是把棋子碰翻了,都算输。这是我见过的难度最大的一种游戏,但很有意思。 8、打乒乓 那时排球太贵,足球没风气。不像乒乓只要有块水泥台就可以玩,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乒乓球水平都不差。 9、踢毽子 花样繁多的脚上功夫。当然也可拿本书用手打,嘴里还嚷“桥,外,别,背”什么的动作指令。当年不知有多少课本葬身与该游戏下。想来应该是老师最痛恨的一种游戏吧 ; 10、撞拐子 最具男子气概的战斗。曾经有一个膝盖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与此。如果上天让我再来一次,我会选择从旁边撞!